彭兰玉,教授,博士,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督导专家,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原衡阳师专中文系77级校友,现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语言学科带头人,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语言艺术专家库专家,国家级教材主编、语言文字应用教材主编。主持国家课题两项、部省级课题五项,主研国家级课题一项,出版主要著作十一部,还连续多年担任全国教育特别专家。
奋斗: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彭兰玉老师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金桥这个名字,闪耀着光辉”彭老师回忆道。40多年前,她来到金桥农场知青点——因当地一桥“罗金桥”得名。在这里,她种过田收过谷,做过生产队酒厂的销售,甚至做过电池加工厂的技术活,在一次稻田撒石灰杀虫害时,她的双腿被意外被烫出了许多水泡,她认为这是知青岁月留下的印记。
对热爱学习的彭老师而言,十年文革并不是一个“艰难困苦”的概念。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痛觉便销声匿迹。
十月传来恢复高考的佳音,但年底就要进行考试。这一时期,正是农场冬季开荒期——每天一立方土的开垦任务绝不会有例外。但这些都无法阻拦彭老师为考试积极准备的信念,她请了几天假向原来的中学老师咨询了一些复习事宜,带着几本书就回到了农场,继续紧张的生产活动。“我只有一个信念——我想要参加这个考试。”
白天,彭老师在农场干着高强度的体力活。晚上,她在房间里继续精神饱满地点点推进自己的复习进度,“我并没有说希望我能够考上,我是希望我不要缺席这一次考试。”
意沉气静,心无旁骛。由于政策的批准,高考那几天得以回家进行突击的彭老师开始了彻夜学习。终于,在恢复高考的首场“厮杀”中,她成为了第一批进入大学的大学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看似老生常谈,却是至理名言。
读大学期间,彭老师报名留守学校,期间她将新华字典认真完整地学习了一遍,在后来留校任教的选拔考试中,汉语言文字能力优异的她脱颖而出,被学校留下做现代汉语教师。
当时很多大学除了招收统考生外还招收干部学生,成立“干训班”,年轻的彭老师担任了三届干训班的教学工作,学生中不乏比自己年龄大、资格老的,彭老师全力以赴,努力备课,任何人提问都能给出严谨的解答。因为优异的教学成果与丰富的研究成果,彭老师成为了当时学校最年轻教授。
个人设计与国家需要相结合——湘语大计,久久为功。为了深入研究,彭老师曾到上海访学,师从语言学大家张斌先生。
在湖南和上海的经历,促进了她对方言研究的了解,见证了国家共同语的重要性。受到上海师大苏州方言课程研究方法的启发后,她前往衡阳考察当地方言的现况,并决定把研究重点放在共同语语法和方言调查上。
关注语言保护,重视国家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多年来,彭兰玉老师致力于许多方言语言、民族语言保护的项目,身体力行参与到保护国家的语言文化多样性的行动之中。
2002年她以教授身份来到了湖大,成为了校文学院语言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现代语言学语法、语用等方面,带出了许多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对自己的高要求和一直以来的严谨性,使她始终充满前进的动力,不放过任何机会提升自己的素养,数十年如一日走在科研的最前线。
教学:从转变方式开始
作为我校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带头人,彭老师负责文学院本科生、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虽然课程很多,科研任务繁重,她始终注重教师的素养和追求,始终将严谨细致进行到底。她的研究生谈到:“彭老师是一个非常严谨细致的人,虽然工作繁忙,但我们的论文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错误她也会细致地帮我们改正。”
俯首甘为孺子牛。彭老师的研究生黄舟同学回忆道,“我的毕业论文进行得比较慢,有一次凌晨三点多我发到老师的邮箱,她很快回复邮件指出了不足之处,一直到早上六点钟还在保持与我的交流。后来我才知道老师平常虽然不表露出来,心里还是一直都记挂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论文进展。”
课堂上,她推动语言学教学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教学方法。学生们都喜欢上彭老师的课,因为她的课堂很“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与其他的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如《现代汉语》课程平台改革,彭老师把课堂“搬到了街上”,彻底改变了由“一堂言”、“满堂灌”导致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其中,走上街头的“语言文字调查实践”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项活动。区别于传统的单纯由老师讲学生听的习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街头调查普通老百姓的语言使用情况,发现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收集材料,用书本中学来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形式丰富多彩,文章图文并茂。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互相合作帮助,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形成综合分析的学术意识,这也为同学们继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语言学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很需要人动脑筋,需要学生敢于接受复杂的问题和挑战的人,才能在将来具有真正的竞争力。”彭老师一直以来坚持鼓励同学们更多地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不要只活在“象牙塔”里,而更应该走到实际中,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发现问题。她认为批判与创新能力是一个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能力:“现在的很多学生读研究生只想找一个‘热门’专业,毕业以后就业更容易,但实际上无论读哪个专业,更重要的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本事,只有提升个人素养,才能在社会上凸显出竞争优势。”
科研:热爱与专注同行
除了进行课程上的新尝试,彭老师也注重科研中的创新,带领了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她出版专著多部,主要如:《修辞应用通则》(春风文艺出版社)、《衡阳方言语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部:《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语言文字应用阅读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彭老师的国家课题《湖南方言体貌范畴比较研究》,内容包括湖南境内的湘语、赣语、客家话、土话和西南官话,共调查了80个点,覆盖地域广,系统性强,调查难度大。调查的辛劳自不必说,调查后的整理、分析、研究、写成书稿也是靠坚守点点滴滴累成的,这是点面结合的非常重要的方言语法比较成果。课题结题评审专家张振兴认为:“无论在理论创新方面,还是在应用研究方法方面,本课题的研究比以往的同类研究有了明显的进步,可以被认为是汉语体貌研究的一次最新重大进展。这对于汉语的语法研究,以及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该研究成果获得湖南省重点出版资助,由于文字量超大,又向商务印书馆申请了出版项目,已通过盲审,即将出版。商务印书馆书稿出版盲审专家认为:“该作反映了作者对开展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全面把握又有专项探求的学术研究的追求,这也是该部书稿的优点。”
语言资源保护是国家语言的重要项目,2018年联合国主办的“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就在长沙召开,湖南大学是重要的承办单位,这次大会的落户衔接有彭教授的重要贡献,大会最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颁布了“岳麓宣言”,有着深远的意义。彭老师因为对语保项目的贡献,被大会特邀为会议代表。2015—2018年,彭老师一直率队活跃在田野调查中,承担三个教育部语保课题。其中,湖南花垣点项目调查难度大,作少数民族聚居地,花垣汉族人很少,给田野调查带来很多复杂因素,彭老师作为总负责人协调好摄录组、笔录组、六类发音人、调查场地、当地教育与宣传部门等各种关系,几次奔赴花垣,经过前期发音人大筛选、音系调查,中期的酷暑中长时间摄录,后期的海量整理、分析、研究,最后出色地完成了项目研究工作,经过中期检查、预验收,在最后的验收大会上被评价为纸质书稿和音像作品皆优的项目,2019年3月,该项结题验收颁发了评价为“优秀”的证书。
交流:国际视野很重要
香港、台湾、澳门、美国、韩国……从2008年以来,彭老师积极往来于世界各地,参加语言交流和国际会议。
汉字的简化与微调——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0年1月的台湾会议,当时大陆部分专家力推“汉字微调”主张,提出根据文字学方面的考证,细微改变44个常用汉字的写法,而在那次国际会议上,台湾学者对此举抱有争议态度,现场火药味很重。“参加这样的国际性会议能开拓人的视野,亲身体验世界的眼光和学科最前端的方向,这一点对于语言学这门学科很重要。”每次参加国际语言学会议,她都会细心留意国际研究的走向,“做学问不应该局限于某个‘圈子’里,我们应该意识到在语言研究上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多参加国际会议,对一个研究者来说也十分重要。”
彭老师是一个始终如一的汉语教学者。2012年,刚到韩国的她就被安排教授汉语“零基础”班级的课程。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课堂内容,她常常备课到深夜,反复模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疑问细节,保证课堂内容绝无纰漏。正因为她的努力付出,回国前她的韩国学生们都非常不舍,直言这是他们上过的“最好的课”。
无论在哪里,彭老师心里都会装着学校,会积极地为学校谋划。她在韩国湖南大学交换期间,将眼光关注到韩国外国语大学,向院里提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建议。在得到学院的支持后,她单枪匹马地从光州到首尔来回数趟,不辞辛苦地联系韩国外国语大学的相关负责人,最后终于促成了两校合作协议的签订,这也为文学院乃至我校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化的基因。
我校与韩国湖南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多所大学合作成立了孔子学院,成为湖南省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高校。作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的主任,彭老师说:“我一直很鼓励学习这个专业的同学研究生期间去海外做汉语志愿者,这样的经历绝对是弥足珍贵,足以改变人生的”。
近年来随着我校与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的高校建立交流关系,彭老师也着力于邀请更多知名的海外学者来我校进行讲座,增长大家的见识,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彭老师谈到:“当今世界非常精彩,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碎片化阅读取代了原有的阅读方式。但碎片之后,作为优秀的当代学子,还是应该要有思维的连贯与逻辑性,克服感性思维的定势,这也是做学问非常重要的素质。”
幸运的见证者与展望者,心系天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彭老师深感有幸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做着与语言相关的事,得以见证汉语国际教育的兴起、发展并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重要贡献的历程。汉语与中国的发展,汉语与世界的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在语言学快步发展的趋势下,做这样一个联结点,守望着汉语国际化工程的永久不衰,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