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活动 >> 校友风采 >> 正文

学史明理 传承红色基因|张平化:一位“典型”的共产党干部

文字:   编辑:校友网  
[时间]:2021-04-21 [来源]: [浏览次数]:

学史明理传承红色基因|张平化:一位“典型”的共产党干部


  

张平化(1907-2001),原名张楚材,湖南酃县(今炎陵县)人,湖南省立三师第27班学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2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等职。长征后任红32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20师385旅政治部主任、120师独立2旅政委、晋绥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晋绥军区二分区政委、哈尔滨市委书记等职。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任中共武汉市委书记、湖北省委第二书记、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湖南省政协主席、山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等职。

“但见人民大胜利,牺牲小我又何亏。”张平化经历湖南三师的启蒙和大革命的洗礼,坚持走革命道路,全家为革命事业献出了7条生命。他坚持真理,敢于斗争,反对肃反扩大化,抵制文革,面怼江青;他勇于担当,对待工作中的问题敢负责、不诿过,立行立改;他勤俭朴实,从不用权为家庭搞特殊,是“久经考验,饱经风霜”的好党员。


青年壮志,满门皆是英烈

张平化7岁入私塾读书,12岁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正值国民革命开展,在革命气息的感染下,张平化积极配合国民革命,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毕业后,他决心赴武汉参加北伐军,投身到国民革命中。投笔从戎的张平化很快就被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工作人员训练班录取。训练班的教学内容除必须进行的军事训练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上好政治课。毛泽东、李立三、恽代英、施存统、李维汉等人曾亲临授课,作为学员的张平化虽然此时还不是党员,但深受启发。

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张平化立志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7月,张平化回到家乡,找到酃县县委,向县委书记刘寅生和县委委员周里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白色恐怖笼罩大地的时候,张平化没有畏惧,坚持走革命道路。入党第二天,就被任命为酃县第二区区委书记,一面发展党的组织,一面积极准备发动农民起义。他配合县委书记刘寅生发动“三月暴动”,策应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一举攻克酃县县城。在张平化等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斗争下,酃县穷苦人民的革命意识被唤醒,这些在斗争中不断觉醒的人民群众,很快便与井冈山区其他几个县的农民群众一道投入革命的洪流中。

在湖南三师的学习经历影响了张平化革命道路。1964年和1985年,张平化两次来信赋诗勉励母校师生,其中一首《忆母校》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三师对张平化的重要影响。贫农子弟力求知,千里迢迢觅导师,山川险阻皆无畏,寒暑交加概不辞,北伐进军如破竹,东风所向似披靡,母校同窗多义士,齐心救国敢捐躯。湖南三师“湘南革命摇篮”的称号在本首诗词中得到体现。

革命摇篮培育出来的张平化还带动了全家参加革命。张平化一家共11口人,其中有7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父亲张升朝,在大革命时期被选为乡农民协会委员长,在党的领导下,带领全乡农民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当时酃县东区的大恶霸、素有“贾屠夫”“贾阎王”之称的贾少棣,乘机纠集地主武装反攻倒算,抓杀农协的干部,把张升潮关进了团防局。虽然张升潮经历多方严刑拷问,被打得遍体鳞伤,受尽折磨,但敌人却没有得到一句口供。祖父张春榜虽然没有加入共产党,但积极支持党的斗争。在井冈山斗争初期,张春榜支持张平化和家中年轻力壮的成员上山参加革命,自己担负起料理家庭的重任。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被敌人残忍杀害时,视死如归,牺牲前高呼:“共产党万岁!工农革命军万岁!” 嫂嫂邓吉秀在转移伤病员和军需物资时,被敌人射杀,光荣牺牲。除了祖父、父亲和嫂嫂外,张平化的叔父张开东(共产党员)、哥哥张拱照(共产党员)、堂兄张焕照(共产党员)、堂弟张烨照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上世纪50年代初,张平化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看到家乡人民生活幸福,想到家里的亲人为革命牺牲,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但见人民大胜利,牺牲小我又何亏”的感人诗句。


立场坚定,幸得贵人相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湘赣革命根据地发生了肃反扩大化的错误。张平化被湘赣省政治保卫处处长谭牛山打成“AB团”分子,理由是:当红军烧毁酃县祠庙时,张平化说这样毁掉文物不对,也太可惜;当红军高喊“烧尽土豪的屋,杀尽土豪的头”的口号时,张平化说这是错误的;当红军杀掉袁文才和王佐时,张平化表示同情。谭牛山传达了省委意见,让时任红8军代理政委的王震趁去酃县作战,处决张平化,改组酃县县委。然而,王震并没有简单地执行省委的命令,而是做了广泛的调查,得知张平化不仅不是AB团分子,还是一个坚定的革命干部。王震没有处决张平化,也没有完全罢免他,而是让他辞去县委书记职务,只担任县赤卫大队党代表。王震就这样巧妙地救下了张平化,使他死里逃生,躲过一劫,这一切张平化都不知道。直到1944年10月任弼时在延安主持召开湘赣工作座谈会时,张平化才从他口中得知这一消息。

1968年,造反派们调查张平化的历史问题,直接问张平化AB团的事情。此时王震又大胆出面,理直气壮地证实:张平化历史上没有问题,不是反革命。因为找不到任何可疑材料,这些人只得扫兴而归。王震再一次保护了张平化。


汲取教训,深刻反思自我

1961年,毛泽东对湖南工作做出了“见事迟,抓得慢”的批评,张平化组织省委常委认真学习毛泽东对湖南工作的批评意见,落实“及时看出问题,先下手,争取主动权”的要求。4月14日,他给毛泽东、刘少奇、谭震林、胡乔木写信,“为了吸取同志们更多的批评和帮助,特将主席的指示和我的检讨,同时发给参加我省三级干部会议的工作队长、县委书记、地委和市委书记、省委以及各部门领导同志阅读”,检查湖南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错误。4月15日, 毛泽东就张平化的信给邓小平批示:“此信请印发中央常委、书记处各书记。这是一封中肯而又真诚的信,是一封很好的信。”同年6月在省委召开的全省三级干部会议上,他代表省委对前段工作中的错误做了深刻检查。1962年1月,张平化率湖南省、地、市、县委书记参加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并就湖南近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承担领导责任。会后,他要求全省各级党委认真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随后召开的全省农业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张平化对三年困难时期省委工作的缺点和错误再次进行了反思、剖析。张平化的这种敢负责、不诿过的态度,受到中央和省里干部群众的好评。


矢志不渝,何惧乱党分子

1965年华国锋与张平化

1966年初夏,一场空前的大灾难降临在中国大地上,无数党的好干部和知识分子被打成“牛鬼蛇神”,受到批斗和迫害。

当时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的文章,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张平化没有通知湖南报刊转载,在当时,全国只有湖南的报纸没有转载,所以江青认定张平化抵触“文化大革命”,张平化因此被打倒成为“湖南最大的走资派”。关押、审讯、批斗,张平化整整遭受了6年的折磨,直到1971年,由毛泽东提名他担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他才摆脱魔掌。

1973年8月,张平化重返湖南,担任湖南省委书记,全面主持湖南工作。不久,江青又借批林批孔,大批湘剧《园丁之歌》,煽动湖南“造返派”,再次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张平化。1974年,毛泽东来到湖南,点名要看新影片《园丁之歌》,影片放映后,毛泽东热情称赞这是一部好戏。江青知道后,认为张平化借此对抗“文革”,大发雷霆。1976年3月,江青在有12个省、市负责人参加的会上,指责张平化为湘剧《园丁之歌》翻案。张平化坚定地回答:“《园丁之歌》是个好戏,不是坏戏。这不是我个人的意见,我们省委常委讨论过,认为这部电影可以继续放,剧本可以继续演。”“请你也给我们省文化局打个招呼,不要再批了。”当面把江青顶了回去,江青知道此话出自毛泽东之口,不得不停止对《园丁之歌》的批判。


位高权重,却不以权谋私

这样一位曾被胡耀邦评价为“久经考验,饱经风霜。干革命干了半个世纪”的中共党员,在位高权重时,从不利用权势搞特殊化。

张平化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是勤俭朴实的,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子女在生活上要向工农子弟看齐,不搞特殊化。他的儿子张自为从部队转业回乡后,没有因为父亲的特殊地位受到照顾。张平化只是鼓励儿子好好工作,一切听从组织安排。最后张自为在长沙某单位当了一名普通的司机。

张平化的哥哥和嫂子牺牲后,留下侄儿张自强兄弟俩由奶奶抚养,张平化多方打听未果,直到1951年,张平化担任武汉市委书记,得知家里的情况后(那时奶奶已病逝),才把他们兄弟俩接到了武汉。

在张自强读了一年半书之后,张平化语重心长地对兄弟俩说:“人生的路刚刚开始,自己的路还得自己走。今后就得自食其力了。”兄弟俩就到了武汉的一家工厂工作。1962年,正是3年困难时期,工厂或停产或精简人员,许多工人被下放到了农村。张平化把他们兄弟俩叫到跟前,认真地说:“按理呢,你们可以留下来,只要我打一声招呼。但我是国家干部,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我更要带头执行上级的决定。所以,这招呼我不能打,也不会打。”张平化毅然把他们兄弟俩送回了老家石洲。直到1975年国家落实政策,张自强才回到县机械厂工作,当了个普通工人,后在县政府做勤杂工,直到1994年退休,他的哥哥由于工龄短,退休金并不多,一直呆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