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活动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陈亚娟:永葆热忱,耕耘“责任田”

文字:   编辑:校友网  
[时间]:2025-05-01 [来源]: [浏览次数]:

在咸阳市教育局考察团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初中部考察交流时围绕“课堂提质增效”发言

校际交流活动

新中考研讨会发言:“变”中思“变”

陈亚娟,原衡阳师专199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1997年毕业后在衡阳市一中任教,2007年7月调到北京工作,现为北京市三十五中高级教师、课程与教学中心主任,北京市西城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先后荣获北京市三十五中首届“志成名师”、北京市“京城榜样教师”称号。

陈亚娟对教育有着深沉而执着的情感,始终把教育事业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坚持奋战在教育一线,用一腔热忱、一份真情、一片爱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用务实平凡、一以贯之、点滴入微的行动诠释一名教师对教育的深情挚爱,耕耘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田。

工作28年来,陈亚娟长期担任教学部主任、班主任、教研组长,肩挑重担,舍小我,顾大我。她从未因个人原因影响过工作,把全部心血献给了热爱的教育事业。当年,孩子出生仅2个月,陈亚娟就提前返岗,投入教学一线;身为军嫂,她全力支持丈夫工作,承担照顾家庭重任,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尽管亏欠了家人,但她说:“我很欣慰,我以老师为荣!”

作为多年的党支部书记,陈亚娟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利用党组织生活等活动时间,多途径、多形式组织老师们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老师树牢“教育强则国家强”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意识。她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她充分利用年级主题会、国旗下讲话、主题教育日等形式,把爱党、爱国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她结合庆祝建党百年开展了“红色基因有后继、百年革命永传承”活动,结合北京市三十五中成立百年历史的契机,精心组织了“五四百年、志成有戏”戏剧节。

这些活动学生踊跃参与,积极投入,发挥了教书育人功能,达到了引领孩子们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人生理想、传承革命精神的教育目的,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高度肯定。

20多年的任教经历让陈亚娟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关键就在于老师有没有爱、用不用心。她爱生如子,春风化雨,像蜡烛般倾尽师爱,培养学生做自尊、自爱、自强的人。对学生,她严爱相济、以德树人,教出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

2020年,在7次担任班主任后,陈亚娟再次担任班主任。上任伊始,她就与同学们共同立下“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班训,营造“集体优秀才是真优秀”的班级氛围,组织同学们进行自主教育管理,学习上组建“竞合小组”,彼此交流学习经验,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相互辅导补课,共同学习进步。管理上,陈亚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指导学生自己制定班规,完善文明礼仪、卫生制度,课堂、就餐纪律等各类要求,由同学们互相监督落实,短时间内就把班级建设成品学兼优、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好集体,被北京市西城区评为“‘红领巾奖章’三星章”班级。

实行融合教育以来,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陈亚娟对每一名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孩子,尤其是特殊孩子,都诲人不倦、细心呵护,自己花钱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根据特殊孩子实际,她带着班主任,牺牲休息时间,在学习中共同探求教育特殊学生的可行办法,因才施教;与每名家长耐心沟通谈心,解决实际问题,帮助特殊孩子融入集体、健康成长。在她与班主任不厌其烦的教育下,这些特殊学生进步显著。家长感动地说:“不敢相信自己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她说:“在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我最大的幸福感就是来自于家长的肯定、自己的收获以及学生的满意。当我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健康成长时,他们的脸上露出的笑容让我感到满足和幸福。”

近年来,在学校初中部组织的学生“评教评学”满意率调查中,陈亚娟多次在全校排名第一。从教以来,她带的年级、班级始终是各方满意、成绩优秀的集体,多次获得“西城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西城区优秀班主任”“西城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钻研探索是教育教学不变的法则。

作为西城区学科带头人、学校语文学科带头人,陈亚娟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在她的字典里,没有休息的概念,她常常挤时间学习,结合教学搞科研,先后撰写出版了《中国古代文化趣闻集锦》《〈论语〉与文章学》2本著作。

陈亚娟认为,教师只有进入角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用自己的语言、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对每堂课,她都精心准备,教学语言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动作逼真传神,激起了学生求知欲,学生称赞她的课为“情感课堂”。陈亚娟经常承担区、校级公开课、示范课,得到了广泛好评。

为发挥陈亚娟的学科带头示范作用,2021年学校成立“陈亚娟名师工作室”。利用这个平台,她带领青年老师认真开展阅读教学、名著欣赏、学法研讨等专题研究,“学段贯通式培养背景下初中阶段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研究”“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与学生心理行动变化”等取得很好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为学校培养了一批教学教研后备骨干人才。